第三百四十二章 泪洒伤心地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落秋中文网]https://m.luoqiushu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唐军士兵为自己主帅作证的呼声,响彻天地。
边令诚不禁后退一步,内心惶惶不安。作为内卫出身的他,见惯了生死。再硬的骨头他都有办法撬开嘴,但面对唐军士兵却心里很害怕。
因为他害怕兵变!
“高仙芝你受贿事实已定,还不受死?”边令诚大着胆子喝道,“难道你要背叛大唐吗?”
“大唐!”高仙芝原本悲愤的心,一下子静下来。
那是他心里最真挚的呼声,一生戎马都为了那个大唐。尽管如今大唐已经抛弃了他,他却不想抛弃大唐。
想到这里,高仙芝回顾自己的挚友封常清的尸身,悲愤道:“封将军随我在安西,始终担任我的助手。我走后,封将军又接任节度。今日共同赴死,莫非是天意乎?”言讫,抽出佩刀自刎。
“将军!”
“将军……”
附近众士兵看到两位将军先后亡故,都流泪不止。
边令诚恐引起军队哗变,不敢惩治这群士兵。只令人将他们尸身就地掩埋,也不立墓碑。
他自认为是仁至义尽。事情办完,上奏朝廷请求派新的将领镇守潼关。
高仙芝者,高句丽人氏。少年戎马,后纵横西域,征讨小勃律等都是其军事才华的体现。但贪财灭了石国,导致唐廷在西域的声望大跌。惜哉悲哉!
封常清者,蒲州猗氏县人。少年时孤苦无依,漂泊无际。在高仙芝的任用下成功步步高升,远征大勃律也是其才能的体现。如此良将,最终冤死刀下。
《新唐书middot;封高列传》道:观杨国忠之奏事,边令诚之护戎,又掣肘于军政者也,未可偏责三帅,不尤伊人。后之君子,得不深鉴!
三军失帅,不能据敌。
玄宗得到边令诚的奏折,打算起用病重在家的哥舒翰,召为兵马副元帅,统兵八万前往潼关据敌。
哥舒翰早年酒色财气样样没有荒废,如今到了还债的时候,早已是疾病缠身,无力再统军镇守潼关,于是上表推辞。
玄宗不许。
元载正好侍奉在侧,奏道:“哥舒翰重病在身,已经是强弩之末。如此之将,派往潼关是不行的。请陛下再派别的大将前往镇守,比如安思顺。实在不行,臣愿领兵死守潼关,力保大唐社稷。”
玄宗不准:“卿家为禁军将领,当此时刻,岂能前往据敌。哥舒卿家一定能够带兵平叛。”
元载道:“哥舒翰重病缠身,难以统兵御敌。不如派安思顺前往潼关镇守,抵御叛军。安思顺原是河西节度使,深通韬略。又和安禄山是义兄弟,可以让那些不愿附逆的人,看到希望。”
玄宗认为有理,正要同意。
杨国忠却道:“元载纯属小儿之见,不足为国家大事。安思顺和安禄山乃是义兄弟,怎能让这样的人统兵。再者哥舒翰身为主帅,又不是提枪上阵,身体状况不是那么重要的事。”
玄宗听了,于是坚持自己的决定。
元载
第三百四十二章 泪洒伤心地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